年表
作者:佚名
咸丰七年丁巳(1857) 七月二十一日。
生于湖州埭溪上彊村。夏孙桐《朱孝藏墓志》。
咸丰十年庚申(1860),四岁。
随家人从故乡湖州埭溪来到萧县。《归安县志》称,大约在咸丰庚申(1860)二月,太平军围湖,其乡埭溪“遭兵火尤甚,居民什不存一,村墟寥落”。这里所谓的“庚申二月,粤匪窜湖郡”的史事,指的是太平军在1860年二月为了解除天京之围而对浙江的一次用兵。是年正月末,李秀成率部将陈坤书、谭绍光等从安徽芜湖出发,至南陵合左军主将李世贤所部,取道皖南,攻入浙境。二月十二日,攻占长兴之后,由李世贤率部围攻湖州,用以牵制清军,这是太平军首次围攻湖州。至三月下旬,太平军即解围而去。而大约就在这个“吴越方被寇乱”的时候,朱氏举家开始从其父客幕于萧县。
同治三年甲子(1864),八岁。
朱氏改名祖谋。
光绪元年乙亥(1875),二十岁。
随父候补知州来到河南。《朱公行状》:“光绪初,(朱孝臧又)随官大梁”。之后几年,他除了参加取得乡试资格的各类考试之外,基本上是随侍其父幕游仕宦生活的。
光绪八年壬午(1882),二十七岁。
中举,翌年进士。据《朱公行状》云:“壬午,癸未联捷,成二甲一名进士。”接下来十三年的时间里,历任编修、国史馆协修、会典馆总纂总校、戊子科江西副考官、戊戌科会试同考官等职。
光绪二十二年丙申(1896),四十岁。
重新回到京师在会典馆任职。当时任御史的王鹏运倡举词社,郑文焯《比竹馀音·木兰花慢》序云:“半塘前辈咫村词社,咏京师胜迹。”早年彊村就与王鹏运交好,正如钱基博《现代中国文学史》论述彊村云:“少时随宦河南,遇王鹏运,交相得也。”因此,半塘举词社,彊村也应邀加入。自此彊村开始专工于词,从一定意义上来说,他的词学渊源,正是半塘老人引导的结果。时值国事日非,外患日亟,身经亡国之痛的他在许多词作中寄托了国家之慨。
光绪二十三年丁酉(1897),四十一岁。
于苇湾作词感发国事。时距甲午战败三年,沙俄与德国假借调停之名,垂涎我国的旅顺、大连、胶州湾。有词《长亭怨慢·苇湾重到,红香顿稀;和半塘老人》“尽消尽涉江情绪。风露年年,国西门路。绀海凉云,昨宵飞浣石亭暑。乳蝉高柳,凄咽断、宾洲谱。莫唱惜红衣,算一例、飘零如雨。 迟暮。隔微波不恨,恨别旧家鸥侣。青墩梦断,枉赢得、去留无据。试巡遍、往日阑干总无著,鸳鸯眠处。胜翠盖亭亭,消受斜阳如许。”
光绪二十四年戊戌(1898),四十二岁。
移居上斜街查查浦故居,邻小秀野草堂。《朱公行状》:“上斜街新居,是查德尹先生的住宅。”是年戊戌变法失败,“戊戌六君子”惨遭杀戮,彊村与六君子之一刘光第有旧,遂作《鹧鸪天·九日丰宜门外过裴村别业》“野水斜桥又一时,愁心空诉故鸥知。凄迷南郭垂鞭过,清苦西峰侧帽窥。 新雪涕、旧弦
梁启超等,致函内爷总长钱干臣,江苏省长转行吴县知事,将郑公之任宅,坛墓分别立案保护。据《郑叔问年谱》所记。
十一月嘱罗掞东题校词图序,并同游西湖。
民国八年己未(1919),六十三岁。
时居沪上。清明,游龙华寺。龙华寺在上海市西南十八里,寺外桃花簇拥,为三国吴赤鸟中所建。有词《六幺令·清明龙华寺薄游》。
纸鸢风过,扶路糖箫热。江桥酒旗青处,草色裙腰接。扑水红英万点,过眼芳菲节。数声新鴂,鞧千索外,唤起春人罗屟。 不信玄都梦里,历尽华鬘劫。百尺无主香台,断续残钟咽。鸡酒招魂几许,钱纸灰成蝶。照人啼靥。端端正正,却是桃花旧时月。
民国九年庚申(1920),六十四岁。
民国十年辛酉(1921),六十五岁。
贺仲弟孝威六十寿,特作词《金缕曲·寿闰生弟六十》“无怪吾衰矣。算阿连、左弧悬到,齐头甲子。湖海平生轻离合,颇负夜寒姜被。溯别恨、峡流牂水。犹有沧江容一卧,便安排、风雨连床计。秋色在,雁行里。 篆盘婆律香云起。待商量、归心与问,闻思大士。咫尺苕山家何许,茅屋石田而已。且生事、醉乡料理。四海子由真键者,几沧桑、自笑难兄弟。吾意托,小山桂。”
民国十一年壬戌(1922),六十六岁。
是年,曾游虎丘山。《蕙风词话》是年有《戚氏》一首题云:“沤尹为畹华索赋此调,走笔应之。”又注云:“畹华将别去,道人先期作虎山之游避之。”畹华即梅兰芳。先生与蕙风皆极赏梅剧,可知是时先生与梅也过从颇密。
是年还拜访了李景铭,即石芝居士。有词《鹧鸪天》题作:“越日重游,遂访石芝居士”
民国十二年癸亥(1923),六十七岁。
仲弟孝威病殁,伤心至极。《朱公行状》:“与诸弟爱最笃。季弟早世,叔弟里居,仲弟孝威亦寓吴,相依为命,前岁病殁,伤之盛,遂益衰。”此“前年”相对于前文“乙丑”而言。
是年,吴昌硕为祖谋画《彊村校词图》,并题词一阕《减兰》,词云:“金风嫡派。一世词流甘下拜。馀事丹黄。远接虞山近半塘。故山浮玉。梦里消磨文字福。何日归篷。和尔樵歌一笛风。”
民国十三年甲子(1924),六十八岁。
是时,梅兰芳在沪,先生与况周颐、吴昌硕雅集,填词唱和。按赵尊岳《蕙风词史》云:“畹华(梅兰芳)去沪,越岁东来,先生(指蕙风)属吴昌硕为会香南雅集图,并两集余家,一时裙屐并至。图卷题者四十余家,画五帧,则吴昌硕、何诗孙,沈雪庐、汪鸥客作也。彊村每会辄至。”有词《浣溪沙》题作《和病山,蕙风即席之作》推是时祖谋常有即席闻歌作词唱和之雅会。
民国十四年乙丑(1925),六十九岁。
春,与陈仁先一同北上天津。《朱公行状》:是年“谒天津行在,谆谆于典学,生计两端,忠诚靖献,仅止于此。”据陈仁先《旧月簃词》有:“乙丑春三月赴行在所”作《丑奴儿慢》一首,推知大概陈仁先与先生一同北上了。另《郑孝胥日记》民国十四年闰四月初五记云:“朱古微来,言行在近况,入观四次。”初七又记:“暮访古微。”记即先生自津返沪之时事。又据《日记》所载:是年二月初四,得陈弢庵电促其赴津。孝胥即于初五日离沪,初六日抵津,初七日召见。继于二月二十日复“乞假赴沪”。遂于二十四日离津,二十六日抵沪。
可见祖谋以三月赴津,闰四月始归沪。
民国十七年戊辰(1928),七十二岁。
八月与梅泉、病山、伯夔、公渚等至吴淞见海。陈三立有《戊辰八月,梅泉招彊村、病山、伯夔、公渚汝舟至吴淞见海》
民国十八年己巳(1929),七十三岁。
民国十九年庚午(1930),七十四岁。
客居吴门。春,与苍虬等友人出游唱词。据《旧月簃词》中词题为《三月廿四日,同彊村、夷叔、?庵、子玉、惕齐及寥志二弟集苏州怡园·征招》及黄公渚《征招》一首,题云:“庚午三月,薄游姑苏,彊村丈招同夷叔,苍虬、慎先、笠士诸公集顾氏怡园,苍虬有词,余亦继声。”
是年,还与天津诸遗老书札往来,谈词唱和。据苍虬丙子六月为陈弢庵作《听永齐词序》云:“岁庚午,曾寿赴天津行在所,与同丈陈文忠公朝夕相见于直庐者历三年之久。……须社者,天津流人文士所设立,月再三集,集则拈题限调,寄彊村侍郎沪上,平第甲乙。”
秋,曾回故乡,但不过十天。有词《芳草渡》题云:“还乡未旬,旋复别去,经碧浪湖作。”于词中“照落枫临岸,丹黄对展崖画。”等句可知其归乡的时节为秋季。
民国二十年辛未(1931),七十五岁。
十一月廿二日先生卒于上海。据《朱公行状》云:“辛未年十一月廿二日卒于上海寄庐,距生咸丰丁巳七月廿一日,享年七十有五。
生于湖州埭溪上彊村。夏孙桐《朱孝藏墓志》。
咸丰十年庚申(1860),四岁。
随家人从故乡湖州埭溪来到萧县。《归安县志》称,大约在咸丰庚申(1860)二月,太平军围湖,其乡埭溪“遭兵火尤甚,居民什不存一,村墟寥落”。这里所谓的“庚申二月,粤匪窜湖郡”的史事,指的是太平军在1860年二月为了解除天京之围而对浙江的一次用兵。是年正月末,李秀成率部将陈坤书、谭绍光等从安徽芜湖出发,至南陵合左军主将李世贤所部,取道皖南,攻入浙境。二月十二日,攻占长兴之后,由李世贤率部围攻湖州,用以牵制清军,这是太平军首次围攻湖州。至三月下旬,太平军即解围而去。而大约就在这个“吴越方被寇乱”的时候,朱氏举家开始从其父客幕于萧县。
同治三年甲子(1864),八岁。
朱氏改名祖谋。
光绪元年乙亥(1875),二十岁。
随父候补知州来到河南。《朱公行状》:“光绪初,(朱孝臧又)随官大梁”。之后几年,他除了参加取得乡试资格的各类考试之外,基本上是随侍其父幕游仕宦生活的。
光绪八年壬午(1882),二十七岁。
中举,翌年进士。据《朱公行状》云:“壬午,癸未联捷,成二甲一名进士。”接下来十三年的时间里,历任编修、国史馆协修、会典馆总纂总校、戊子科江西副考官、戊戌科会试同考官等职。
光绪二十二年丙申(1896),四十岁。
重新回到京师在会典馆任职。当时任御史的王鹏运倡举词社,郑文焯《比竹馀音·木兰花慢》序云:“半塘前辈咫村词社,咏京师胜迹。”早年彊村就与王鹏运交好,正如钱基博《现代中国文学史》论述彊村云:“少时随宦河南,遇王鹏运,交相得也。”因此,半塘举词社,彊村也应邀加入。自此彊村开始专工于词,从一定意义上来说,他的词学渊源,正是半塘老人引导的结果。时值国事日非,外患日亟,身经亡国之痛的他在许多词作中寄托了国家之慨。
光绪二十三年丁酉(1897),四十一岁。
于苇湾作词感发国事。时距甲午战败三年,沙俄与德国假借调停之名,垂涎我国的旅顺、大连、胶州湾。有词《长亭怨慢·苇湾重到,红香顿稀;和半塘老人》“尽消尽涉江情绪。风露年年,国西门路。绀海凉云,昨宵飞浣石亭暑。乳蝉高柳,凄咽断、宾洲谱。莫唱惜红衣,算一例、飘零如雨。 迟暮。隔微波不恨,恨别旧家鸥侣。青墩梦断,枉赢得、去留无据。试巡遍、往日阑干总无著,鸳鸯眠处。胜翠盖亭亭,消受斜阳如许。”
光绪二十四年戊戌(1898),四十二岁。
移居上斜街查查浦故居,邻小秀野草堂。《朱公行状》:“上斜街新居,是查德尹先生的住宅。”是年戊戌变法失败,“戊戌六君子”惨遭杀戮,彊村与六君子之一刘光第有旧,遂作《鹧鸪天·九日丰宜门外过裴村别业》“野水斜桥又一时,愁心空诉故鸥知。凄迷南郭垂鞭过,清苦西峰侧帽窥。 新雪涕、旧弦
十一月嘱罗掞东题校词图序,并同游西湖。
民国八年己未(1919),六十三岁。
时居沪上。清明,游龙华寺。龙华寺在上海市西南十八里,寺外桃花簇拥,为三国吴赤鸟中所建。有词《六幺令·清明龙华寺薄游》。
纸鸢风过,扶路糖箫热。江桥酒旗青处,草色裙腰接。扑水红英万点,过眼芳菲节。数声新鴂,鞧千索外,唤起春人罗屟。 不信玄都梦里,历尽华鬘劫。百尺无主香台,断续残钟咽。鸡酒招魂几许,钱纸灰成蝶。照人啼靥。端端正正,却是桃花旧时月。
民国九年庚申(1920),六十四岁。
民国十年辛酉(1921),六十五岁。
贺仲弟孝威六十寿,特作词《金缕曲·寿闰生弟六十》“无怪吾衰矣。算阿连、左弧悬到,齐头甲子。湖海平生轻离合,颇负夜寒姜被。溯别恨、峡流牂水。犹有沧江容一卧,便安排、风雨连床计。秋色在,雁行里。 篆盘婆律香云起。待商量、归心与问,闻思大士。咫尺苕山家何许,茅屋石田而已。且生事、醉乡料理。四海子由真键者,几沧桑、自笑难兄弟。吾意托,小山桂。”
民国十一年壬戌(1922),六十六岁。
是年,曾游虎丘山。《蕙风词话》是年有《戚氏》一首题云:“沤尹为畹华索赋此调,走笔应之。”又注云:“畹华将别去,道人先期作虎山之游避之。”畹华即梅兰芳。先生与蕙风皆极赏梅剧,可知是时先生与梅也过从颇密。
是年还拜访了李景铭,即石芝居士。有词《鹧鸪天》题作:“越日重游,遂访石芝居士”
民国十二年癸亥(1923),六十七岁。
仲弟孝威病殁,伤心至极。《朱公行状》:“与诸弟爱最笃。季弟早世,叔弟里居,仲弟孝威亦寓吴,相依为命,前岁病殁,伤之盛,遂益衰。”此“前年”相对于前文“乙丑”而言。
是年,吴昌硕为祖谋画《彊村校词图》,并题词一阕《减兰》,词云:“金风嫡派。一世词流甘下拜。馀事丹黄。远接虞山近半塘。故山浮玉。梦里消磨文字福。何日归篷。和尔樵歌一笛风。”
民国十三年甲子(1924),六十八岁。
是时,梅兰芳在沪,先生与况周颐、吴昌硕雅集,填词唱和。按赵尊岳《蕙风词史》云:“畹华(梅兰芳)去沪,越岁东来,先生(指蕙风)属吴昌硕为会香南雅集图,并两集余家,一时裙屐并至。图卷题者四十余家,画五帧,则吴昌硕、何诗孙,沈雪庐、汪鸥客作也。彊村每会辄至。”有词《浣溪沙》题作《和病山,蕙风即席之作》推是时祖谋常有即席闻歌作词唱和之雅会。
民国十四年乙丑(1925),六十九岁。
春,与陈仁先一同北上天津。《朱公行状》:是年“谒天津行在,谆谆于典学,生计两端,忠诚靖献,仅止于此。”据陈仁先《旧月簃词》有:“乙丑春三月赴行在所”作《丑奴儿慢》一首,推知大概陈仁先与先生一同北上了。另《郑孝胥日记》民国十四年闰四月初五记云:“朱古微来,言行在近况,入观四次。”初七又记:“暮访古微。”记即先生自津返沪之时事。又据《日记》所载:是年二月初四,得陈弢庵电促其赴津。孝胥即于初五日离沪,初六日抵津,初七日召见。继于二月二十日复“乞假赴沪”。遂于二十四日离津,二十六日抵沪。
可见祖谋以三月赴津,闰四月始归沪。
民国十七年戊辰(1928),七十二岁。
八月与梅泉、病山、伯夔、公渚等至吴淞见海。陈三立有《戊辰八月,梅泉招彊村、病山、伯夔、公渚汝舟至吴淞见海》
民国十八年己巳(1929),七十三岁。
民国十九年庚午(1930),七十四岁。
客居吴门。春,与苍虬等友人出游唱词。据《旧月簃词》中词题为《三月廿四日,同彊村、夷叔、?庵、子玉、惕齐及寥志二弟集苏州怡园·征招》及黄公渚《征招》一首,题云:“庚午三月,薄游姑苏,彊村丈招同夷叔,苍虬、慎先、笠士诸公集顾氏怡园,苍虬有词,余亦继声。”
是年,还与天津诸遗老书札往来,谈词唱和。据苍虬丙子六月为陈弢庵作《听永齐词序》云:“岁庚午,曾寿赴天津行在所,与同丈陈文忠公朝夕相见于直庐者历三年之久。……须社者,天津流人文士所设立,月再三集,集则拈题限调,寄彊村侍郎沪上,平第甲乙。”
秋,曾回故乡,但不过十天。有词《芳草渡》题云:“还乡未旬,旋复别去,经碧浪湖作。”于词中“照落枫临岸,丹黄对展崖画。”等句可知其归乡的时节为秋季。
民国二十年辛未(1931),七十五岁。
十一月廿二日先生卒于上海。据《朱公行状》云:“辛未年十一月廿二日卒于上海寄庐,距生咸丰丁巳七月廿一日,享年七十有五。
朱孝臧简介
朱孝臧(1857~1931)晚清四大词家之一。一名祖谋,字古微、藿生,号沤尹、彊村,浙江归安(今吴兴县)人。光绪八年举人,次年进士,历官编修、侍讲学士、礼部侍郎。光绪三十年出为广东学政,因与总督龃龉,引疾辞官。民国二十年卒于上海。朱孝臧始以能诗名,为京官时,与王鹏运交,弃诗而专攻词。词作“融诸家之长,声情益臻朴茂,清刚隽上,并世词家推领袖焉。诗能入品。”著有词集《彊村语业》二卷,身后其门人龙榆生为补刻一卷,收入《彊村遗书》。
